1、甘薯的起源及傳播:
甘薯屬旋花科,一年生或多年生草質蔓性藤本植物,又稱白薯、甘薯、山芋、地瓜、番薯、紅苔等,原產于美洲的中部或南美洲的西北部的熱帶地區,16世紀初,西班牙已普遍種植甘薯。西班牙水手把甘薯攜帶至菲律賓的馬尼拉和摩鹿加島,再傳至亞洲各地。甘薯傳入中國通過多條渠道,時間約在16世紀末葉,明代的《閩書》、《農政全書》、清代的《閩政全書》、《福州府志》等均有有關記載。清陳世元《金薯傳習錄》中援引《采錄閩侯合志》:“按番薯種出海外呂宋。明萬歷年間閩人陳振龍貿易其地,得藤苗及栽種之法入中國”,最初在福建、廣東栽培,并向山東、浙江、河南等地逐漸傳播起來。
2、甘薯的食用建議:
(1)一不宜生吃,因為生甘薯中淀粉的細胞膜未經高溫破壞,難消化;
(2)要適當延長蒸煮時間,使它含有的“氣化酶”被破壞,食后就不會出現腹脹、燒心、打嗝、反胃、排氣不適感 ;
(3)爛甘薯(帶有黑斑的甘薯)和發芽的甘薯可使人中毒,不可食用;
(4)食用方法很多,可代替米,面用來制作主食;將鮮甘薯煮熟搗爛,與米粉、面粉等摻和后,可制作各類糕、團、包、餃、餅等;干制成粉又可代替面粉制作蛋糕、布丁等點心,還可加工成粉條;
(5)是和米面搭配吃,可起到蛋白質的互補作用。
3、與甘薯相克的食物:
(1)甘薯忌與柿子、西紅柿、白酒、螃蟹、香蕉同食。
(2)甘薯和柿子不宜在短時間內同時食用,如果食量多的情況下,應該至少相隔五個小時以上。如果同時食用,甘薯中的糖分在胃內發酵,會使胃酸分泌增多,和柿子中的鞣質、果膠反應發生沉淀凝聚,產生硬塊,量多嚴重時可使腸胃出血或造成胃潰瘍。